宋友文:以理论思维培养为核心讲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吃透新版教材精神和驾驭教材内容是关键。这就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为核心讲好这门课程,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中国向何处去”的发展大势,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规律。
[关键词]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已经修订出版。教材在修订中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线,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新版教材修订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编写统筹安排,遵循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科学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讲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尤其是导论部分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
二、重点理解“中国向何处去”的发展大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向何处去”更加令世人瞩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需要重点讲授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特别是在第五章的内容中,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新篇章来论述的。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要重点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同时,还要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时,紧紧围绕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等重大课题,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脉相承之“脉”从根本上就是要回答在原本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取得革命胜利、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原创性贡献和世界历史意义。具体到每一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即分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贡献,讲清楚党领导人民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所对应的精神状态即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等。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结合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讲清楚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四个现代化”建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再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这一发展脉络,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三、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规律
以深刻的理论思维揭示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理论思维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就在于科学认识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掌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规律,这也是“概论”课理论思维培养的精髓要义。
在4个历史时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就是要回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发展。怎么理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问题入手来进行分析。因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8]342中国共产党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是问题促发了矛盾的被发现及其被解决。 在“概论”课教学中,在阐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时,要讲清其要回答和解决的是什么社会问题。而对待这些社会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往往与不同的社会思潮联系在一起。社会思潮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其实就是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是社会思潮形成发展的社会根源。辨析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可以揭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理论教学的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社会思潮争论的问题实质,理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同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中引领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同“左”倾错误斗争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开创新局面的。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马克思主义正确对待中国当时的国情包括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的确认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实事求是的历史事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立论依据。毛泽东在研究中国国情时成功地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开展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再比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总依据。在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可以联系当时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争论进行讲解。由此可以说明,党的创新理论是如何在同理论界思想界的讨论争论中增强问题意识并不断提出创新理论的。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9]20只有认真分析研究解决社会发展面对的紧迫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社会历史脉络、找到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发展。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的真谛。要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四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知识,要联系结合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探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基因,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激活中华文明的内在机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本身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的产物,也是“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人坚定历史自信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写照。[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9).
[3]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7]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